传感器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,对其能耐受的温度、湿度、酸碱度也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,功耗和尺寸也会受到严格限制,比方说零下60℃环境就是个极大的挑战。
《<中国制造2025>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》要求,到2020年智能型光电传感器、智能型接近传感器、中低档视觉传感器、MEMS传感器及芯片、光纤传感器的国产化率要提高到20%。那么,我国智能制造传感器的国产化应该从哪里切入?
国产传感器并不比国外逊色
智能工厂用的都是进口传感器?我国智能制造传感器尤其是工业机器人传感器,自主研发能力落后10年?“我不这么认为。”中国石化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单位——燕山石化信息部部长刘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并不认同这些坊间流传的观点,“我们的智能工厂里用的基本都是国产传感器。”
智能工厂的运行,说白了就是数据的采集、分析和处理,传感器在其中每个环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“80年代我刚到厂里的时候,确实采用了不少日本进口的传感器。如今,从压力、温度、流量监测等数据采集用传感器,到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大型设备和控制系统的传感器,基本都实现了国产化。”刘彦波说。
在刘彦波看来,浙大中控、北京和利时等国内企业生产的传感器,用起来并不比加拿大BW、美国霍尼韦尔等的产品逊色多少。不过,某些特殊部件,如需要耐高温高压的传感器,国内产品的可靠性、稳定性还有是些差距的。但我认为这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,传感器生产企业应该在管理、品控上再多下功夫。
对于硬件来说,工业传感器的应用软件同样重要。当下而言,着眼于产业生态的整体布局更具操作性,不是吗?
原创作者:广州江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